中国照明设计市场发展的十字路口,该怎么办?本文来自照明设计师、城市照明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杨秀博士,宜琳照明ilin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他觉得我国现在的照明设计行业该如何发展。
1、用好移动互联网——注重宣传
设计行业是服务业,也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互联网+时代并没有给设计行业带来多大的颠覆,因为互联网只是提高了社会分工与协作的效率。电子商务提高了购物的效率、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而互联网很难真正提高设计的效率。很多人说互联网颠覆了传统行业,但我更觉得是互联网让传统行业的运作更加高效,颠覆了行业中传统低效的组织形式,而并没有对行业本质带来颠覆。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效率不是问题的核心,设计与创意才是根本。
那么移动互联网对于照明设计行业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个人或者小团队的价值和影响力从传统的大组织里解脱出来,我们不再强调集体主义,更加强调个人或者小团队的价值观。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能力是空前的,网红成为现象。微信不仅提高了社交效率,更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享的红利。个人的兴趣或者专长,可以通过微博传播,也可以通过微信建立自媒体来传播!影响力、粉丝在下一秒就可能转化为你们发展的生产力。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照明设计公司或者照明设计师个人都应该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自己,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红利,做到事半功倍。一个不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宣传的公司或个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将很可能会被时代淹没和遗忘!
2、多元化的合作——多开通路
目前,照明设计师的几种存在形式:独立的照明设计顾问、照明工程商的照明设计团队、照明设备商的设计团队等。对于照明设计行业来说,只有让照明设计顾问成为独立的第三方,才是最健康的生存方式。照明应用端价值链传递中的三方:照明设计顾问、照明工程商和照明设备商,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也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照明设计师的目标是做到最优化的设计;照明工程商的目标是通过产品、施工、维保等赚取最大的利润;照明设备商的目标是确保一个项目设计中多用自己的产品。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定会让事情变得复杂与艰难。
在一个项目中,照明设计师才应该是对项目照明最终效果负责的人。当然,一个项目的照明成功与否,不仅是照明设计师对品质的追求,更需要与照明工程商、照明设备商的通力合作,在保证设计品质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阶段的产品选择与施工深化方案,为业主和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照明环境。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照明设计师需要主导和把控项目,但更需要的是协调与妥协的智慧。
除了照明行业内部的通力合作,照明设计师还要与其他专业顾问密切配合,如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或室内设计师)、幕墙顾问、机电顾问、标识顾问等。由于照明附属于建筑,我们最需要做好的就是与建筑师的合作,共同实现开发商对于每个项目的定位。照明设计师对建筑和空间的正确理解,是与建筑师沟通对话的前提。国内建筑师设计总包将成为趋势,他们负责项目中所有设计方的协调,因此也需要稳定合作的专业顾问,包括照明顾问。在一个项目的设计中,建筑师是最具有专业话语权的人,他们对整个项目设计负责,所以在项目中赢得建筑师的信任,就几乎赢得了业主,赢得了项目。
3、要有工匠精神——自我修行
2016年被定义为中国新中产消费的元年,有预测说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一个亿。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消费的全方位升级,物美价廉不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更相信品质。消费升级了,就需要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这要求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于照明行业来说,也是一样。
我想设计师天生就是最具有工匠精神的一个群体。回看照明设计的发展历程,九十年代以“亮起来”为目标,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照明需求以功能性为导向,再后来,对照明的需求正逐渐转变为对光环境品质的要求,甚至是光健康的要求。在这一逐步升级进化的过程中,离不开照明设计师工匠精神。消费升级,促进了业主对于环境品质的高要求。在照明设计市场低迷的当下,“工匠精神”也将成为照明行业各方安身立命的利器。
照明设计师需要保持时刻的自我修炼,既要修炼宏观的把控能力,又要有洞见项目细节的能力,确保项目的设计品质,力求让每一个设计案例都成为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低迷的状态下,照明设计师的工匠精神就应该是对设计品质的追求和坚持。
照明工程商的自我修行应该是通过高效的管理、高性价比的产品选择、可靠的施工技术与丰富经验、以及项目后期的运营维护等来做好每一个项目,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必须要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案例,建立自身的核心优势。
照明设备商应更多投入产品研发、多一些市场调查与研究,了解照明的应用需求,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提供优质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未来照明市场不再是传统的“技术驱动型”,而是“应用驱动型”的市场。
在照明设计市场低迷的当下,我们更需努力追求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路是在自己脚下,该怎么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