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A non-numeric value encountered in /var/www/html/ilin/wp-content/themes/Divi/functions.php on line 5841

作为建筑照明设计专家,清华大学的张昕教授曾参与过许多重要的城市建筑的照明设计。自2014年开始,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建设的照明工作中,先后与几位建筑师的合作,用点点灯光让这些建筑成为村庄中的风景。
谁的夜晚

大木山茶园的月光反射照明,设计:徐甜甜 摄影: 王子凌

尽管人工照明属于断电清零、灯殒即逝的商品,但其无法改变照明固有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血统。当下,夜晚光环境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过程中正逐渐获得重视,作为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照明将为传统村落提供安全和舒适。“安全和舒适”的名义如此正当,“夜晚变亮”似乎不可阻挡。

仅靠月光照明时,在地村民的适应条件为0.001~0.02cd/m²(亮度值),照度为0.01~0.1 lx(照度,每单位面积所接收的光通量)。城区的夜晚户外照度为1~30 lx,二者的亮度差距在10倍以上。靠视觉认知生活在规范环境中的市民,难以适应传统村落的照度环境。随着城里游客和设计师的不断到来,城市的经验不断被借用,按照国内外任何一条步行照明标准,传统村落的亮度提升将成为必然。人们正通过规范化的城市照明方法照亮地形地貌和空间复杂的村落载体。当然,仍有探索阴翳之美的作品出现,如徐甜甜在大木山茶园创作的月光反射照明,其夜晚的图像美难以言表且无法传播。
创造“图像美”的前提是保护“图像结构”


某传统村落的傍晚图像结构(唐博绘)

当下的乡村里,村民通过与游客分享夜晚,村庄获得亮度提升,游客认识了乡村,设计师创造了图像美。

现在,图像美对于传统村落和设计师本人都显得过于重要了。瞬间发生的视觉感知包括四个阶段——基于图像的阶段、基于表面的阶段、基于物体的阶段、基于分类的阶段。其中与照明关系密切的是基于图像的阶段,它将图像的亮度分布像素化,通过较大亮度差异点的连线建立二维图像。

虽然照明与传统村落的形状、材质和属性无关,但其与最初建立的图像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将传统村落的图像结构看作一种非物质性的遗产,照明的强度和图示则需要慎重考虑。新的照明介入时,尽管天/地/村三者图底关系的改变难以避免,但照明仍然可以保留村落原有的图像结构。
“身体记忆”与“视觉认知”的此消彼长

村落的图像结构,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村落与城市的视觉环境三要素中,传统村落的载体和村民,是多样性的最后阵地。如果“改变光将改变人”的假设成立,则村民在获得一个新夜晚的同时,将永久地失去一个旧夜晚。

村落与城市的视觉环境对比:

大多位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传统村落,环境高差变化复杂,房屋与路网的组织因地制宜,复杂暗环境中的寻路行为以及身体记忆的唤醒,成为村落空间的一种魅力。

提高传统村落空间的夜晚辨识度通常是照明设计的主要任务,但身体记忆会随视觉认知的暗示加强而逐渐衰退,包括村民的和游客深层基因内的。因缺少相关研究,在此借用日本学者做的关于实验住宅中青年人与老年人的舒适照度平均值研究进行阐述。


实验住宅中青年人与老年人认为舒适的照度平均值,引自《光和色的环境设计》

在多数视觉任务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对于舒适照度的主观评价差异很大。青年人需要更多的光以获得舒适感,这与欧美地区从各类视觉任务实验中得出“老年人需要青年人二倍照度”的结论几乎是相反的。身体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且其影响程度因任务而异。这在照明标准体系中是缺失的,导致照明研究中经常先验性地认为“人们总在以第一次看见某物的方式看某物”。
礼赞阴翳,也是礼赞光明

“细腻”一词,在视觉上特指对微弱亮度变化/差异的感知,适用韦伯定律,即rI/I=K(常数),刚能察觉的光刺激变化同光刺激水平存在1:10的关系,所以远光灯可以压倒性地摧毁其他视觉任务。因此,只有暗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辨识细微亮度变化的人类基因提供庇护。

如果说认同“礼赞阴翳”也是“礼赞细腻”,等于认同了礼赞阴翳也是礼赞光明。“阴翳礼赞”传统的缺失,也体现在中日照明设计中对光亮层次把握的差距上。日本灯源于中国灯,但在江户、明治时代,依靠纸的特性,日本灯将透射光和反射光加以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灯的主流。


在明亮中创造丰富层次的日本灯

以图中所示灯具为例,纸灯使得空间中的光线均匀,但在均匀中因功能不同而存在细微差异:纸灯的一侧闸门开启,火光直射光和火光背后的反射面光共同服务于化妆,女人背后虽有影子,但因反射面光的作用,影子是柔和的;在纸灯的另一侧,儿童们在漫透射的光线下阅读。日本灯对于光的阐释,既不同于西方关注视觉任务的“照明传统”,也不同于中国关注灯具本身的“观灯传统”。
一种系统性替代另一种系统性

月光、住宅内透光和手电光的组合是业已存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与城市照明的位置、强度、照射方式完全不同。规范了的照明设计具有自圆其说的系统性,如分级思想:同级别的对象采用同样的照明规范,同样的高差变化采取同样的照明方式等。照明设计的引入,在瓦解原有视觉系统性的同时,将建立新的视觉系统性。随着旅游的开发,传统村落与外部交通相衔接的核心道路将被“照亮”,原有的亮度均衡被破坏,有必要建立一套保证亮度平衡逐渐向原初状态过渡的稳态照明系统。它的过渡方式应是因村而异的,且不应照搬规范。


某传统村落的路网照明规划(宋柏宜绘)

不仅是节约能源和仰望星空

作为新型环境问题的光污染,已显著影响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态稳定性、节能、健康与人类福祉①②。目前夜空亮度的年增长率超过3%,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突出的负面影响③,如迁徙鸟类的死亡④和孵化海龟的洄游迷失⑤等。相关非视觉生物效应的研究表明,不当的室内外照明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②,影响睡眠,损害代谢系统①。在过去100年中,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的快速上升,也被认为与人工光的增加有一定关联⑥。

欧美国家大力研究光污染的防控与治理,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条例,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学和天文学,照明领域的研究非常有限。目前的光污染控制多为逐项指标管控(包括照度、光源闪烁度、有效光照区域、照射时间、眩光控制水平、天顶亮度等),但由于最主要的天空逸散光来自于空间界面反射,目前尚无有效的工具对光污染进行模拟、预测和评价。对于我国广大乡村将面临的照明更新而言,急需合理有效的光污染预测工具进行评估。当然,比理论和工具更为迫切的,是建立基于传统村落自身特点的夜晚保护和开发思路。